前 言
皮影肇始于西汉年间的陕西,清朝时极盛于河北,在因生计所迫而走西口的艺人们的传播下才生根于青海。历经百年沧桑,在清代中期,由陕西、甘肃等地广泛流传至青海河湟地区,并结合青海地方戏曲、方言、民间信仰而表现出地域性文化分野。
河湟皮影戏又因“影子”“驴皮影”“人头戏”“皮娃娃”“窝窝戏”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称谓,以及集丰富唱腔与表演技艺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成为青海当地脍炙人口的地方剧种。河湟皮影戏不单单只是皮影工匠刻刀下倾注心血的“影人”,还是富有鲜活血肉、独立人格的情感表达,并在与说唱者和吹打班子的相激相荡中永葆活力,在光影里呈现那穿越古今的“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文化特质。
在完成“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的田野调研时,课题组发现了流传于青海的最早的老皮影,在古老文化渐行渐远的21 世纪,这些仍然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们。出生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红岭村皮影世家的张永荣,现为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是河湟皮影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无私地将从祖辈手里传承下来的老皮影交给我们,希望这承载着百年厚重文化的皮影珍品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而永久留存。
课题组也希望通过此书,激发那些热爱古老文化遗产的人们的兴趣,通过看到这些老皮影而感知到美,继而愿意去聆听、了解、享受熔哲理和诗情于一炉的皮影戏,从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郭晓虹
2023 年8 月11 日
- 上一图集:丝绸之路上的那些事
- 下一图集:水磨房——渐行渐远的风景